當我們談到靈性環保(Spiritual Ecology)時,這是一種結合環境保護與靈性實踐的整體觀,強調人與自然間神聖、互依的關係。靈性環保不只是環保行動,更是一種世界觀與生命態度的轉化。以下是靈性環保的幾個主要分類,包含具體的例子與可執行的行動建議:
一、內在轉化與生態覺醒
核心理念: 改變人類對自然的認知與心態,從物化利用轉向尊敬共生。
- 例子:
- 修習靜心、禪坐與大自然共處,培養對自然的感恩與覺察。
- 部落或宗教儀式中,向山林、河流祈福,表達敬畏與謙卑。
- 實際行動:
- 每日進行大自然靜觀(如林中漫步、觀雲)10分鐘。
- 在家庭或社群中舉辦「自然感恩日」或靜心活動。
- 教育場域融入生態靈性的討論與體驗活動。
二、簡樸生活與減法哲學核心理念: 以簡單生活為修行,減少對自然資源的依賴與剝奪。
- 例子:
- 過「低碳日」,一日不使用汽機車、不吃肉、不購物。
- 修行者、隱士以極簡方式生活,回歸自然。
- 實際行動:
- 每週規劃一日「簡樸日」,實行無塑、無碳、無科技干擾生活。
- 實踐極簡主義:每月捐出/回收不用物品一件以上。
- 改善飲食:支持在地、當季、素食選擇。
三、神聖自然觀與生態倫理
核心理念: 自然萬物皆具神聖性,應以倫理關係看待人與地球的互動。
- 例子:
- 美國原住民視山、河、動物為祖靈,嚴守「只取所需」的狩獵與耕作原則。
- 印度部分寺廟設立「牛庇護所」,視動物為神的具現。
- 實際行動:
- 發展「土地倫理課程」:邀請學生設計與自然的倫理誓約。
- 與宗教機構合作,將永續與保育納入教義講授。
- 拒用破壞性產品(如熱帶雨林砍伐所得木材)。
四、社群儀式與生態哀悼
核心理念: 與他人共同悼念環境破壞,儀式性地修補人與自然的裂痕。
- 例子:
- 舉辦「為地球哀悼」的集體冥想、詩歌朗誦或自然葬禮儀式。
- 澳洲原住民舉辦「火的舞蹈」悼念被破壞的土地。
- 實際行動:
- 定期舉辦環境哀悼儀式,悼念瀕危物種或受災土地。
- 發展「感恩與悼念」教材,讓學生反思自然失衡的心靈衝擊。
- 用藝術(音樂、舞蹈、雕塑)表達對環境的情感連結。
五、靈性領袖與生態倡議
核心理念: 靈性領袖、宗教團體具影響力,應成為永續行動的典範者與推動者。
- 例子:
- 教宗方濟各發表《願祢受讚頌》通諭,提倡整體生態觀。
- 佛教僧侶組織「森林僧團」進行植林、守護雨林行動。
- 實際行動:
- 鼓勵寺廟、教會推動零碳轉型、成為綠色信仰空間。
- 舉辦靈性領袖論壇,分享宗教與環境保護的結合經驗。
- 結合靈修與環保志工:如自然修行營、淨灘祈福行。
六、教育與靈性敘事
核心理念: 透過故事、神話、文化記憶來傳承與自然連結的意識。
- 例子:
- 傳誦《小王子》《地海巫師》等靈性與自然交織的文學。
- 設計「地球故事館」,收集民間與宗教中的自然寓言。
- 實際行動:
- 教學活動加入生態神話與文化儀式故事,培養學生心靈共鳴。
- 親子共讀關於生態與靈性的繪本,每週一書。
- 設立「靈性與自然」讀書會、影展或說故事小組。
七、書籍與文章清單
- 《宗教環境學在亞洲的跨界對話(第三卷)》
- 作者/編者:張珣、高晨揚、江燦騰
- 出版資訊:元華文創,2024年12月
- 重點摘要:本書提出「宗教環境學」的新詮釋概念,探討臺灣與亞洲各宗教(如佛教、基督教、道教、原住民信仰等)如何回應當代環境危機。內容涵蓋宗教實踐與環境保護的交錯,並分析宗教領袖在推動環保行動中的角色與影響力。三民網路書店
- 《Spirituality and Sustainability: New Horizons and Exemplary Approaches》
- 編者:SpringerLink
- 出版資訊:Springer,2016年
- 重點摘要:本書探討靈性與永續發展之間的重要交集,提出以靈性作為追求永續的無形指引。編者與貢獻者從新的視角檢視社會與經濟困境,提供替代性的經濟與社會發展方法。Vogue+5SpringerLink+5三民網路書店+5
- 《如何謙卑面對「人類世」之生態危機?:靈性轉向的宗教生態反思》
- 作者:劉怡寧
- 出版資訊:巷仔口社會學,2023年2月
- 重點摘要:文章探討宗教與生態之間的關聯性,指出不同宗教傳統對生態的認知皆有豐富的教義詮釋。文中提及教宗方濟各、一行禪師、達賴喇嘛等宗教領袖如何從宗教傳統出發,提出對氣候變遷與當代生態議題的道德警示。巷仔口社會學 Streetcorner Sociology+1三民網路書店+1
- 《Spiritualit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 Entangled and Neglected Relationship》
- 作者:Sustainability Science
- 出版資訊:Springer,2023年
- 重點摘要:文章指出關於靈性與永續發展之間關係的研究相對稀少,特別是在原住民或非西方世界觀方面。作者主張更緊密地整合靈性與永續性,將有助於制定更有效且可持續的未來發展策略。天帝教教訊+6SpringerLink+6SpringerLink+6
- 《The Overview: Meditations on Nature for a World in Transition》
- 《Religions for the Earth: Redefining the Climate Crisis》
- 出版資訊:Time,2014年
- 重點摘要:報導介紹在紐約聯合神學院舉行的「Religions for the Earth」會議,超過200位宗教與靈性領袖參與,旨在將氣候危機重新定義為道德議題。會議強調宗教在推動環保行動中的道德領導力,並探討如何透過宗教價值觀來應對氣候變遷。
以下是臺灣及國際間宗教團體在永續行動中的實踐案例,涵蓋佛教、道教、伊斯蘭教與基督宗教等不同信仰體系,展現宗教與環境保護結合的多元方式:
🧘 佛教:福智僧團的永續實踐
組織: 福智僧團(臺灣)
實踐內容:
- 植樹造林與淨塑行動: 福智團體與政府、企業合作,推動有機農業、淨塑、種樹等行動,累計種下超過100萬棵樹,並帶動超過11萬人次參與。
- 智慧護生: 推動合法放流,約35萬人次參與,放流超過5,115萬尾魚苗,展現對生命的尊重與保護。
- 心靈成長與社會關懷: 舉辦心靈論壇、感恩卡活動,推動孝親敬老,並分發物資關懷超過250個社福機構。
成果: 福智僧團連續多年獲得內政部「宗教公益獎」,並於2023年獲頒「宗教公益深耕獎」,肯定其在教育文化、鄰里敦睦、物資捐贈等方面的貢獻。
🏮 道教:集應廟導入ESG理念
組織: 集應廟(臺灣木柵)
實踐內容:
- ESG導入: 與國立政治大學合作,將企業的ESG(環境、社會、治理)理念導入宗教實踐,撰寫宗教版ESG報告書,提升宮廟的永續治理能力。
- 文化保存與社會凝聚: 透過迎老祖繞境等活動,保存歷史記憶,象徵宗族凝聚與社會安定的力量。
成果: 此舉開創宗教與永續治理的跨界合作新模式,提升宗教團體在公共議題中的參與度。
🕌 伊斯蘭教:印尼伊斯蒂柯拉清真寺的綠色革命
組織: 伊斯蒂柯拉清真寺(印尼雅加達)
實踐內容:
- 再生能源應用: 安裝超過500片太陽能板,提供約28%的電力,節省25%的電費支出,減少碳排放。
- 水資源管理: 安裝節水設備、污水處理系統,鼓勵信徒在淨身儀式中節約用水。
- 綠色齋戒月: 在齋戒月期間,舉辦環保講座和工作坊,教導信徒實踐環保理念,並組織清潔日活動,增強社區凝聚力。
成果: 成為全球首個獲得世界銀行國際金融公司綠建築認證的宗教場所,為其他宗教場所樹立環保的標竿。
✝️ 基督宗教:生態關懷協會的環境倫理實踐
組織: 生態關懷協會(臺灣)
實踐內容:
- 生態靈修推廣: 在基督宗教領域中,翻譯、討論西方基督教生態學者的「生態公義」論述,並簽署與宣傳「地球憲章」,推動環境倫理教育。
- 簡樸生活倡導: 鼓勵以簡樸生活對抗消費社會,透過宗教心實踐環境倫理,從心靈層次出發,改變對環境的態度。
成果: 提供本土的「生態靈修」思考與實踐建議,成為由根本撼動整個體系的一股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