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首度發布《生物多樣性國家報告》 展現保育成果與未來挑戰

share this post:

臺灣首度發布《生物多樣性國家報告》 展現保育成果與未來挑戰

【臺北訊】臺灣於2020年首次發布《生物多樣性國家報告》,全面盤點過去十年在生物多樣性保育、永續利用與政策推動上的成果與挑戰,對照《愛知生物多樣性目標》,展現我國在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育行動中的努力與貢獻。環境資訊中心+1中國政府網+1

保育成果顯著 多項指標達成進展

報告指出,臺灣在生態系保育方面成效顯著,陸域保護區面積達6,945.03平方公里,占全臺陸域面積的19.19%;海域保護區面積約5,264.09平方公里,占臺灣領海外界線以內水域面積的8.16%。環境資訊中心+1中國政府網+1

在物種保育方面,林務局針對野生動物保育法公告的23種陸域瀕臨絕種保育類動物,陸續訂定保育行動計畫。其中,林鵰、遊隼、黃鸝、金龜及阿里山山椒魚等5種野生動物已於2008年至2019年間調降為珍貴稀有保育類。此外,黑面琵鷺與櫻花鉤吻鮭的長期監測資料也顯示,該兩種族群數量穩定成長。環境資訊中心

在基因多樣性保育方面,國內農林漁牧試驗研究單位均已建立種原庫,持續進行保種工作,各單位保種的件數與筆數也逐年上升。環境資訊中心

面臨挑戰 需加強跨部門整合與監測

報告同時指出,臺灣在生物多樣性保育上仍面臨多項挑戰。淺山與內陸水域開發與劣化的壓力仍大,且缺乏相關監測資料。外來入侵種防治方面,尚未訂定專法,各單位僅能以其他相關法規、計畫或辦法來處理個別入侵種,整體防治的規劃整合、資源投入及資料蒐集都嫌不足。環境資訊中心+1中國政府網+1

此外,臺灣的生態足跡未顯著下降,化石燃料燃燒二氧化碳人均排放量持續增加,顯示永續生產與消費仍有極大改進的空間。環境資訊中心

建議方向 善用生態系作法與加強法規立法

專家建議,臺灣應參考「2020年後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的內容與目標,滾動修正我國生物多樣性國家策略與計畫,特別加強過往生物多樣性工作進展緩慢之處,包含:生物多樣性主流化、增加有益於生物多樣性的獎勵措施、促進永續生產與消費,具備考量生態系服務的土地與資源利用,善用生態系作法解決永續發展課題,加速遺傳資源法或相關法規之立法,加強生物多樣性監測、資料收集、分析、分享、利用,以及合理投入必要資源與人力。環境資訊中心

此次《生物多樣性國家報告》的發布,標誌著臺灣在生物多樣性保育工作上的一大里程碑,未來將持續努力,朝向生物多樣性永續發展的目標邁進。環境資訊中心+1中國政府網+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