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訊】2025年5月17日,隨著核三廠二號機正式除役,台灣能源發展邁入全新階段,象徵「非核家園」政策的全面啟動。外界關注,在核電歸零後,台灣的電價是否調漲、空氣品質是否惡化,以及碳排放是否大幅提升,成為全民討論焦點。
以下綜整來自官方、學界與民間的觀點,針對8大熱門問題做出解析,協助民眾全盤理解非核時代的能源衝擊。
🔌 電價是否會上漲?
根據台電說法,電價調整需經電價費率審議會專業審議,並非台電單方面決定。不過,在俄烏戰爭導致燃料成本翻倍、台電2024年累積虧損逾4,000億元的背景下,未來電價走勢備受關注。
學界指出,核電成本低且穩定,相較之下,天然氣不僅價格波動大,成本亦高於核電。若再生能源無法即時補位,電價上漲恐怕在所難免。
🌫 空污會不會增加?
環境部表示,電力業對PM2.5的貢獻比例僅為2.3%,核三廠停役後預估對全台平均濃度的增幅僅0.003微克,幾乎無感。台電進一步指出,自2016年以來,全台火力發電的空污排放量已下降近七成。
然而,民間憂心火力比例升高,特別是中南部地區恐再度承擔較重的空污負擔,尤其在高燃煤使用時段更需密切監測。
🌍 碳排放會因此升高嗎?
根據台電統計,近年透過能源轉型,電力碳排係數從2016年每度0.53公斤下降至2024年0.474公斤。然而,專家提醒,天然氣的碳排強度遠高於核能(490g vs 12g CO₂/kWh),若大量以氣取核,將對2050淨零目標造成挑戰。
🔎 社會觀點分歧 能源轉型如何走得穩?
面對能源結構的劇烈變化,政府強調電力供應無虞、碳排與空污皆在控制範圍,但民間與學界對後續衝擊持保留態度。
專家普遍認為,若無加快再生能源建置、儲能與節能措施的配套,能源成本與環境代價將逐漸浮現。
📈 展望未來:非核家園的挑戰與契機
在非核政策落地後,台灣如何確保能源穩定供應、兼顧經濟與環保,是當前最大的課題。學者建議,應以能源多元化為基礎,提升綠電比例、擴充儲能容量,並改革用電結構,才可能實現「減碳、安全、平價」的三贏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