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羅家強
高神父一年前拿給我《太陽與生態》一書,直到退休後,才有時間配著教宗方濟各的《願祢受讚頌》(Laudato Si’)通諭細細品味,閱讀後的內心深處感到某種深沉的靈性共鳴。除了知識的吸收外,也是一場生命頻率的覺醒,提昇與萬物連結的感知,渴望學習如何與受造界對話,學習聖方濟如何在這世界的紛擾與冷漠中,聽見一種來自創造之初的讚頌之歌。
這份悸動讓我想起書畫評論家徐小虎所說的一句話:「現在有這麼多假畫,是源於收藏者太貪心了,他們總覺得有皇帝的鈐印、有專家之言就是真跡。以大師的名字來論作品的高下,正是這種想法誤導了全世界熱愛中國繪畫的人。」同樣的思維,套用在我們對自然的態度上,我們是否只是依據人類中心的需求與專業的數據來定義「生態」?是否在「檢驗環境品質」與「制定指標」的背後,已悄然遺失了萬物本身的語言?
我們是否還能像聖方濟那樣,裸身貼近土地,與石頭、風、火、水共頻共生?發展科技與生態的張力達成平衡?我們深層的靈性,能學會與至高者創造的萬物對話嗎?
我淺淺的心意循著《太陽與生態》一書的脈絡,分辨了以四個靈性主題為心得對象:「方濟與萬物」、「人與萬物」、「死亡與萬物」、「和諧與萬物」與各位同行信仰與生態交織的旅程,更誠摯邀請您,一起參與「萬物受讚頌音樂會」,透過旋律與詩意,讓我們的心再一次學習與萬物一同歌唱。
壹、靈性緣起:來自《願祢受讚頌》的召喚
教宗方濟各在通諭《願祢受讚頌》中,引用亞西西聖方濟的《太陽歌》,作為全篇的靈性核心。他描述這位聖人的精神典範:
「聖方濟是一位充滿喜樂、忠誠於福音精神的人,他愛護萬物,與自然共處、與貧者為友。他的貧窮並非苦行,而是拒絕把世界變成可操控的對象;他的愛不是詩意幻想,而是身體力行的公義與關懷。他不將自然視為資源,而是視為有靈魂、有尊嚴的弟兄姊妹。」
教宗提醒我們:若人類與自然的關係不再以讚歎、敬愛、友誼為本,我們的態度就容易淪為主宰與掠奪。我們若不在靈性層次重新覺察與萬物的連結,那麼即使再高明的科學與制度,也無法真正轉化我們的生命。
貳、音樂化的信仰實踐:來自《太陽與生態》的歌唱之道
高征財神父根據《太陽歌》的靈性脈絡,重新創作了15首歌詞,並與作曲家合作完成旋律創作,結合靈修與藝術,誕生出《太陽與生態》這部靈魂之歌。全書共收錄16首作品,每一首都象徵一種與萬物對話的姿態與方向。
演唱會由台灣生態永續發展協會主辦,發表地點包括輔仁大學與靜宜大學,首場在10月3日(五),晚上7:00~9:00 輔仁大學淨心堂,第二場在10月10日(五),下午2:00~4:00 靜宜大學大禮堂,旨在透過音樂讓信仰、自然與藝術交會,喚醒人們內在對「萬物共融」的渴望。每一首樂章都是一次靈性的呼吸,一次信仰的低語。
發表曲目如下:
- 萬物說(詞:高征財神父,曲:姜震)
- 讚頌的路(詞:高征財神父,曲:姜震)
- 耶穌的夢想(詞:高征財神父,曲:姜震)
- 萬物中的讚頌(詞:高征財神父,曲:姜震)
- 藉著受造萬物讚頌天主(詞:高征財神父,曲:連監堯)
- 太陽弟兄(詞:高征財神父,曲:連監堯)
- 夜間的星辰(詞:高征財神父,曲:連監堯)
- 風弟兄和水姊妹(詞:高征財神父,曲:連監堯)
- 火弟兄(詞:高征財神父,曲:陳名博)
- 土地,我們的母親和姊妹(詞:高征財神父,曲:陳名博)
- 寬恕與和平(詞:高征財神父,曲:陳名博)
- 死亡妹妹(詞:高征財神父,曲:陳名博)
- 太陽與十字架(詞:高征財神父,曲:李明縣)
- 被救贖的人(詞:高征財神父,曲:李明縣)
- 救援的詩歌(詞:高征財神父,曲:李明縣)
- 萬物讚頌歌(詞:聖方濟,曲:陳名博)
參、從讚頌出發:四大主題的靈性對話
一、方濟與萬物:在萬物中聽見讚頌的回音
這主題源自《萬物讚頌歌》的靈性精神。聖方濟稱自然為兄弟姊妹,不是擬人化,而是靈魂的共鳴。他以敬愛的眼光看待世界,讓讚頌滲入生活細節,向風說謝謝、向土地說辛苦了。他提醒我們,靈性不是躲進神殿,而是讓信仰活在每個細微的日常中。即使面對死亡,他仍能以信任稱之為「死亡妹妹」,唱出一首與萬物共舞的信仰詩。
二、人與萬物:靈魂對「至高者」的渴望
人是受造界的一部分,不是支配的主宰。方濟的靈性始於敬畏與愛,在萬物中看見天主的臨在。他以「不佔有」的貧窮靈魂過活,相信最珍貴的,從不屬於我們。這樣的信仰教我們感恩,當我們向陽光、水、風說謝謝時,我們已在靈魂中與萬物同行。
三、死亡與萬物:走進消逝,走向讚頌的深處
在《萬物讚頌歌》的尾聲,方濟稱死亡為「妹妹」,這是一種突破性的靈修姿態。他以死亡為靈魂回家的門,是與主相遇的契機。他在病痛與失明中仍能頌讚,是對生命極致的信任。他說:「死亡不是生命的終局,而是愛的入口。」這是一首在脆弱中仍選擇相信的讚歌,也是一條通往靈魂自由的道路。
四、和諧與萬物:聖方濟與靈魂宇宙的重奏曲
「和諧」不只是安靜的平衡,而是愛的流動與關係的回音。聖方濟以兄弟之眼看待萬物,以敬畏之心活在宇宙之中。他的信仰重構了人與自然的關係,超越工具理性的框架。
結語:讓我們一起成為〈萬物讚頌歌〉的一行詩
在這個氣候失衡、人心疲憊的世代,聖方濟的靈性不再只是歷史的回聲,而是一份迫切的邀請:「我主,為了我們的死亡妹妹,願祢受讚頌。」這句話穿越死亡與恐懼,愛仍在,萬物仍在,天主仍在我們之中。
願我們的腳步,如風般自由;
願我們的行動,如水般潔淨;
願我們的靈魂,如太陽般燃燒
不為征服,而為照亮。
讓我們在有限的生命裡,與萬物同行,與萬有和好,
在創造主的愛中,成為一首活生生的〈萬物讚頌歌〉。
圖解或整合版本,亦可進一步協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