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西西方濟各的太陽歌
根據教宗方濟各laudato-si通諭中提到的亞西西方濟各的太陽歌
教宗方濟各說:「撰寫這份通諭,不能不提起這位深具吸引力及感染力的人物。當我被選為羅馬主教後,就是以他的名字 作我的指引和靈感。我相信聖方濟是關懷弱小、愛護 整體生態的典範,他充滿喜樂,並真心誠意地身體力行。他是生態研習者的主保聖人,同時得到非基督徒的愛戴,他特別關心天主的受造界、窮人和遭遺棄者。
他愛,亦因他的喜樂、無私奉獻、廣闊胸襟而被人所愛。他既是神祕者,也是朝聖者,度簡樸生活,與天主、近人、大自然和自己處於美妙的和諧中。他向我們顯示了對大自然的關注、對窮人的履行公義、對社會的承擔及對人內在的平安,彼此之間的連繫是如何密不可分。
聖方濟的生活見證幫助我們明白,整體性的生態學在要求我們態度要開放,要超越數學和生物學語言的各個領域,並帶領我們進入做人的核心道理。正如熱戀中的人,當他注視太陽、月亮和最微小的動物時,會引吭歌詠,吸引萬物同聲詠讚。方濟與萬物交流,甚至向花兒講道,邀請它們「讚美上主,彷彿它們也有思想。」
他對世界的回應,超越理性的欣賞或經濟計算,對他來說,每一個受造物都是他的弟兄姊妹,手足情深。因此,他感到被召照顧萬物。他的追隨者聖文德說:「既思索萬物根源,心中更加滿懷虔敬之情,稱一切受造物,不論大小,為他的『兄弟』或 『姊妹』。」,此一信念不可被抹殺成為幼稚的浪漫主義,因為它能左右人的選擇,決定我們的行為。
如果在接觸大自然和四周環境時,不再抱持驚奇和讚嘆的開放態度;如果與世界聯繫時,不再使用友愛及美的語言,我們的態度就是主人、消費者、單純的資 源利用者的態度,不能為自己的即時需要設定界限。反過來說,如果我們感到自己與萬物緊密連結,節制和關懷自然隨之而來。聖方濟的貧窮克己,不是虛有其表的苦行主義,而是更根本的追求:拒絕將現實世界變成純粹供人使用及操控的對象。
另一方面,聖方濟忠於聖經的訓誨,邀請我們視大自然為一部令人讚嘆的著作,天主藉此向我們說話,讓我們一瞥祂的無限美善。「從受造物的偉大和美麗, 人可以推想到這些東西的創造者」(智13:5)。確實的,「祂永遠的大能和祂為神的本性,都可憑祂所造 的萬物,辨認洞察出來」(羅1:20)。因此,方濟要求會院花園的部分地方經常維持原狀,讓野花及其他植物能自然生長。人看到這些植物時,便舉心向上─ ─美麗大自然的創造者。世界不是一個有待解決的難題,而是一個令人喜悅的奧跡,人應以歡愉讚頌 之情默觀。
我的呼籲為保護我們共同的家園,最迫切的任務包括如何將人類大家庭團結起來,一同尋求永續及整體的發展,因為我們知道事情是會改變的。創造者沒有遺棄我們;祂從沒有放棄祂愛的計劃,或為創造了人類而後悔。
人類仍有能力團結合作,建立共同的家園。在此,我想向那些以不同的方式竭盡心力確保我們共享的家園得到保護的人士致敬,並表示鼓勵及謝意。環境的惡化對最貧困者的生活帶來悲慘的後果;我也特別要向那些在此一方面努力不懈,尋求化解之道的人士致意。
青年人要求改變。但他們質疑,假如人沒有顧及環境 的危機和遭遺棄者所受的苦難,怎能自稱是為建設美好的將來在努力。我緊急地呼籲,盼望大家能就如何體現地球的未來進行新的對話,所有人都應參與,因為我們經歷環境的挑戰,及人性的根源,它們涉及所有人,同時影響所有人。全球性的生態保護運動已有明顯進步,不少以提高人的危機意識為宗旨的組織成立。可惜的是,不 少尋求實際化解環境危機所付出的努力未見成效,個中原因,除了是遇到強大的阻力之外,也由於大眾普遍對此並不熱衷。蓄意阻撓者的態度,甚至有一些信徒也持有同樣的態度,由完全否定問題的存在,到漠不關心、若無其事,或對科技的盲目信賴。我們需要 全球重新團結起來。正如南非主教團所說:「為了修復因人類濫用天主的受造界所造成的損害,需要每一個人的參與和才能。」為愛惜受造界,所有人可各按其文化、經驗、主動性的投入和才能,成為天主的工具,彼此衷誠合作。
既然本通諭已被融入教會社會訓導的整體,我期盼它能幫助我們正視我作的呼籲,認識當前挑戰的廣泛性和急迫性。首先,我會簡略檢視目前生態危機的幾個範疇,目的是運用現代最出色的科學研究成果,使我們深入主題,並為下文中將論及的倫理和靈修過程奠定穩固基礎。接著,我會思考從猶太基督信仰傳統汲取的一些原則,使我們對環境保護的承諾,更加前後 一致。然後我會嘗試探索導致現今境況的源頭,不只 是研究問題的徵狀,更希望能深入問題的成因。這將有助於提供一既尊重人類在世獨特位置,又尊重我們與四周環境關係的生態保護途徑。鑑於此省思,我會為更寬廣的交談和行動提出建議,其中涉及我們個人,而且也會影響國際政策。最後,我深信若欠缺動機和教育,改變就無法成就,所以最後我將提供一些取材自基督信仰靈修寶庫並深具啟發性的人類發展指南。
